(一)
奶奶过生日了,众人做了个蛋糕,庆祝还未开始,当亲戚们还围坐在奶奶周围嘘寒问暖时,厨房里传出熊孩子的声音:“这蛋糕太难吃了!”随后“嘭”的一声闷响,母亲奔进厨房一看,被挖掉一口的蛋糕整个都被丢尽了垃圾桶。
前一秒的欢乐荡然无存,好好的过生日宴瞬间变得无比扫兴,亲戚们瞠目结舌,奶奶忍不住哭了:“以前我都是把所有好的都让给了你,今天你如何就不可以让我一回?”
习惯了优先享受家最好的,他们如何会想到其他人也想当一回VIP呢?
(二)
母亲赶着上班,叫女儿出房间吃饭。女儿说“等一会”,母亲继续埋头吃饭,没想到女儿出来满脸不开心:“我的饭呢?”
“你一个人盛饭吧,我要赶着上班。”一句普通的话居然让女儿愤怒了:“我叫你吃!”
随后一伸手把桌上的饭菜全部打落在地,然后愤愤走回了房间,饭桌上留下瞠目结舌的母亲。
习惯了同意的孩子,他们如何会想到其他人的付出只不过一种爱,而不是义务呢?
当孩子给你表达爱时,必须要同意!由于爱也是一种习惯,从不懂爱人到了解付出爱到习惯爱别人也需要一个过程。但不少大人美其名曰疼爱孩子妨碍了这一过程,不只会让孩子不懂感恩,甚至硬生生把孩子培养了白眼狼:
当孩子叫你吃可口的零食时,大人:“我不吃,你一个人吃吧”;
当从超市出来,孩子想帮忙,大人:“太重了,还是我来吧”;
当家有孩子喜欢的食物,大人习惯让孩子独食或优先让孩子享用;
当孩子想帮忙做家务,大人:“会弄脏衣服,你去玩吧”;
当孩子尝试照顾生病的大人,大人:“不需要了,我可以自己来”;
放学后,无论书包轻重,习惯性地大人背着,孩子理所当然地在前面走……
这类行为充满了大人对孩子的爱,但却是“过分娇纵”,最后的后果,将是养出一个只懂同意不懂付出的孩子。由于当孩子过去尝试对这个世界付出什么,就被大人的爱“溺”了,日渐地,他们会感觉自己享受大人的付出是一种理所当然和必需品,而不是生活的锦上添花,当某天他们发现大人的付出有所怠慢,就会激起他们的不习惯甚至愤怒,对他们来讲,是大人没尽到应有些义务。这种爱的错误的定位,是大人没原则的“无私付出”导致的。
请天天给孩子付出的机会,就好似让孩子掌握走路、掌握奔跑那样自然。
当孩子掌握走路,可以让他们帮忙拿点小东西;
当煮饭时,可以让他们帮忙摘菜;
打扫卫生时,可以让他们擦桌子扫地;
当上街购物时,可以让他们负责拿肯定重量的东西;
当大生活病了,可以让他们帮忙拿药倒杯水;
放学了,大人请在一边走,将书包还给孩子;
当孩子吃着喜欢的食物,不要忘记让孩子推荐给家人……
不是大人矫情,而是让孩子得以成长和感恩的义务。
不少大人不情愿让孩子做这类事情,好像孩子每当插一脚就会“帮倒忙”,实质是大人需要忙的事情太多,却忘记了伴随孩子成长也是爸爸妈妈要紧的任务。
最后,给亲们推荐个美好的小故事。
某天坐公车,停站后上来一个脸蛋红扑扑的小孩子,年龄大概5,6岁,两手各自拎着一个购物袋,里面是刚购买的生活用品。他一瘸一拐吃力地挤到一个空座位,将购物袋放到座位上却不坐。
没多长时间一个年龄差不多50岁的女性蹒跚着挪到他前面。“母亲,你坐!”小孩子将购物袋拎在手里,微笑着跟妇女说。
“好的,宝贝真贴心。”一边大口喘气一边不忘记称赞,小孩子的笑容持久在脸上绽放,就像冬天里的山茶花。
汽车徐徐启动,小孩子轻启朱唇哼唱着不知名的歌曲,清脆的童声在车厢里荡漾。我回头看看妇女,她的脸上除去幸福的笑容,还有不知什么时间泛红的双眸。
无人了解他们的故事,一个5,6岁的瘸腿的小孩子跟一个50岁的母亲,但小孩子的举动和歌声,足以温暖了车厢里的所有人,母亲在享受着孩子对我们的爱,小孩子快乐地对母亲付出爱,所有那样自然,携带淡淡的幸福味儿。
当孩子在表达爱时,请勿客气地全部同意吧,拒绝了反而会害了孩子;当你教会了孩子了解付出爱,他们就等于获得了生活幸福的宝藏。